作者:黄艳都优配送端
9月20日,华南植物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国庆“青少年现代攀树”独立营活动预告,其中因包含爬树“掏鸟窝、掏鸟蛋”环节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。尽管活动强调所使用的并非真实自然鸟巢与鸟蛋,但该活动仍引发较大争议。9月22日园方回应,公众账号相关文章已经删除,该活动已取消。
爬树、掏鸟窝、掏鸟蛋,当这样的字眼组合在一起,无疑能激起一代人的记忆,亦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。但是都优配送端,在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,这样的活动设计却在网上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,吸引孩子走进自然,锻炼身体、获得乐趣、愉悦身心。而反对者则指出,这类攀树活动可能对园区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威胁,对参与者的价值观产生某种误导。尽管活动发出时强调“为课程需要设置环节,非园区自然鸟巢鸟蛋”,但仍然引发舆论对活动设置方自然教育观念落后的质疑。为平息网上舆论,华南植物园很快叫停了活动。
事实上,主办方设置此类爬树活动原本是“好心”,希望引导孩子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,但为何一片好意却招致“办坏事”的结局?究其根源,是自然教育理念的转变。过去的自然体验可能更多侧重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,强调如何利用自然,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,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早已扭转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,引导公众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
在这一背景下,掏鸟窝、掏鸟蛋这一类的行为,已经被视作对动物的潜在伤害,与现代生态伦理背道而驰。主办方显然在活动上注重新奇性,却忽视了自然教育的内涵。即便此次“掏鸟蛋”活动强调使用的是人工道具,但也无形中传递了一种人类可以随意干预野生动物生活的错误信号。
这一争议也暴露出当前自然教育课程创新不足的问题。目前大量自然教育的活动项目单调、雷同、重复。以爬树掏鸟蛋为例,其实市面上有不少自然研学教育机构开设类似活动。开展活动需要以科学理念为前提不断探索,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,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与尊重。比如,引导孩子野外观鸟,进行鸟类迁徙游戏、户外探险观测等,这些活动同样充满趣味,但并没有对野生动物的触碰与干扰。
值得肯定的是,华南植物园在舆论质疑出现后迅速回应并取消争议环节,表现出尊重公众意见的态度和及时纠错的能力。这一事件也给自然教育机构提了个醒,在设计课程时,不要简单地复制过去的行为模式都优配送端,而应在课程设计之初就重视环保伦理与教育价值观的契合,让孩子在尊重与热爱的基础上走进自然。
盈富忧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